【导语】
乾隆皇帝时期进行的平定大小和卓之战是一场旨在消除新疆回部霍集占兄弟叛乱的重要军事行动。这场战争发生在天山南麓地区,大小和卓是霍集占兄弟的别称。清军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胜利,成功平定了叛乱。这场战争不仅彰显了清军的威武之姿,也为国家的统一和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公元1757年,清军将领策楞和玉保成功攻占了伊犁,这使得与清朝长达70余年的争斗的准噶尔汗国彻底灭亡。准噶尔首领阿睦尔撒纳逃往沙俄。为了彰显平定准部的功绩,乾隆皇帝决定将这块重新收复的西域地区改名为新疆。这一事件标志着新疆历史的重大转折,也展现了清朝的辉煌和强大。
然而,就在乾隆还没来得及稍作休息之际,新疆天山南麓的回部首领波罗尼都以及霍集占兄弟(即大小和卓)突然发动叛乱,宣告独立割据。
消息传回京师,乾隆龙颜震怒,清廷万余大军再次远征西北,在库车、叶尔羌、和阗等地与大小和卓激烈交战,1759年,大小和卓兵败西逃阿富汗。
至此,天山以南重新纳入中国版图,清代疆域臻于极盛,同时也标志着清朝统一战争的完成,并被记为乾隆十全武功之一。
【大小和卓崛起:从准噶尔囚徒到南疆回部霸主】
明末清初以来,穆斯林内部各派系为争夺天山南麓统治权不断冲突混战,当时的主要派系有两个,分别是黑山派和白山派,两派被统称为回部,大小和卓即是白山派首领的儿子。
在1680年代,准噶尔汗国在天山北麓崭露头角,于大汗噶尔丹的引领下迈向繁荣与强大。他不仅统一了北疆及萨克等辽阔地域,更对南疆展现出了强烈的扩张欲望。
1697年噶尔丹被康熙击败自杀身亡,其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继任准噶尔汗。
清军回师之际,策妄迅速占领了天山南麓地区。随后,将天山黑山和白山两派首领家族成员悉数迁移至伊犁,实行囚禁。而大小和卓正是在伊犁东北部的额林毕尔噶区域逐渐崭露头角。
不过天有不测风云,从1735年雍正病逝后,准噶尔在经过十年的蛰伏,再次与清廷反目。
1755年初,清军分三路西征准噶尔,并在准噶尔叛将阿睦尔撒纳的带领下长驱直入,直捣准噶尔汗王驻地伊犁,北疆沿途城市及部落望风而降。
策妄阿喇布坦曾囚禁吾父为人质,至今未释放吾等归国。我等心怀诚意,愿率麾下三十余户子民,归顺大皇帝麾下,效忠皇权。
西征将军班第观察到了两位兄弟表现出真挚的诚意,因此决定将大和卓波罗尼带回京城进行朝拜。而小和卓霍集占则被批准前往伊犁,负责监管当地的游牧民族,即管理从准噶尔迁徙至伊犁的维吾尔族人。
大小和卓兄弟心中各有盘算,他们企图借助清军的力量来夺取南疆的统治权。
果然,大小和卓顺从的外表赢取了清廷的信任,并在清军的支持下消灭黑山派势力,大小和卓逐步取得天山南麓控制权。
不过不久西北局势再次突变,1755年,曾经跟随清廷平定伊犁的新任准噶尔大汗阿睦尔撒纳公然叛清,清廷派遣定西将军策楞二征伊犁。
而北疆的动乱给大小和卓势力壮大提供千载难逢的机会。
1756年小和卓趁清军与准噶尔血战之际,率领族人逃离伊犁,一路上收集白山派大小残余势力南下,与大和卓兵合一处,一边观察周遭形势,一边积蓄力量,伺机而动。
1756年,策楞率清军收复伊犁,阿睦尔撒纳逃往萨克,天山北麓陷入清廷之手,大小和卓迅速做出反应,先是杀死阿睦尔撒纳派来的使者,然后又派人到清军大营探听消息,一场新的阴谋浮出水面。
【大小和卓举兵反清,清军兵败叶尔羌】
小和卓认为清军劳师远征不会久留,且准噶尔已被消灭殆尽,广阔西域再无敌手,南疆回部完全可凭借大漠戈壁,以逸待劳,割据自立,便劝说大和卓等人:
“甫免为准噶尔役使,今若投诚,又当纳贡。不若自长一方,种地守城,足为捍御。”
同时他们积极扩军备战,征服塔里木盆地大部分地方,1756年十月,驻扎伊犁的户部左侍郎兆惠遣副都统阿敏道率三千余兵马前往回部招降。
但小和卓却据城自守,还诡称畏惧清军中的准噶尔兵,不敢归降。只是这等伎俩被兆惠看穿,兆惠向乾隆报告称大小和卓虽似属恭顺,但显有背逆情状。
可乾隆并未意识到局势的严重,认为回部向来畏惧准噶尔,情有可原,并传谕兆惠:“但令其每年贡赋照交纳,毋庸加以兵威”。
同时驻守伊犁的清军主力陆续撤回,天山北麓守备陷入空虚,阿睦尔撒纳趁机重返西域,再次对北疆构成威胁。
在此情势下,大小和卓认为清廷在西域的统治已近乎崩溃,于1757年三月公开举兵反叛,副都统阿敏道率手下一百余人与其交战力竭而死。
当京师传来回部叛乱的消息,乾隆感到十分震惊。然而,经过深思熟虑和谨慎研判,他决定采取分化瓦解、逐一消灭的策略。他确定了“先安准部,再制回部”的战略方针。他明白,对待叛乱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急于求成。因此,他选择了稳扎稳打的方式,首先对较为容易控制的准部地区进行稳定,以巩固后方,然后再集中力量对回部进行打击。这样的策略既能确保局势的稳定,又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风险。乾隆深知,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1757年五月,乾隆传谕兆惠全力擒拿阿睦尔撒纳,同时对南疆回部予以劝谏安抚,待北疆平定后再收拾大小和卓。
1758年三月,阿睦尔撒纳兵败逃亡沙俄,不久死于天花,一个月后,乾隆下谕征讨大小和卓,清军一万人从吐鲁番西进,定边将军兆惠率兵南下。
尽管大小和卓掌控了南疆,但他们的统治并不稳固。黑山派势力依旧强大且活跃,和卓兄弟仅信任他们在伊犁囚禁期间的追随者,这使得各城主贵族心中并未真正归服。面对这种情况,各方势力之间关系复杂多变,内部的分歧和不信任也愈发凸显。尽管大小和卓拥有一定的力量,但他们在统一南疆的道路上仍面临巨大的挑战。他们需要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同时应对来自各方的威胁和挑战。只有处理好内部和外部的矛盾,才能真正实现南疆的和平与稳定。
面对来势汹汹的天朝大军,回部沿途各地爆发反对大小和卓的起义,清军一路势如破竹。
到九月下旬,库车、阿克苏、乌什、和阗等重要据点望风而降,和卓兄弟不断向南退却,被压缩至喀什噶尔、叶尔羌二城。
由于清军进展太过顺利,致使兆惠错判形势,认为若消灭和卓兄弟,必先攻占叶尔羌,截住其出逃之路,再进兵喀什噶尔,则大小和卓一定投降。
兆惠将军未等到清军主力赶到,即带领四千人率先冒险进攻叶尔羌。此时的清军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使乾隆皇帝乐观地认为回部各城将会纷纷投降,不久将完成伟大的功绩。乾隆甚至开始考虑如何安排各城的主事人选以及驻兵屯田等相关事宜。这一系列行动展示了清军的勇气和决心,也预示着更大的军事行动即将到来。
然而这次清军终究为自己的轻敌付出代价。驻守叶尔羌的小和卓霍集占奉行坚壁清野策略,他散布谣言称清军要来杀尽回人,煽动回部军民的民族仇恨。
十一月初,霍集占趁兆惠立足未稳,出城突击,击溃清军强大的索伦兵,回部士气大振。
恼羞成怒的兆惠不甘失败,在稍作休整后,于十一月中旬由城南夺桥渡黑水,才过四百人时,桥梁突然垮塌,随即被霍集占一万余人包围,并被截成数段。
清军且战且渡,兆惠被击伤面颊,两匹战马中枪倒毙,激战五昼夜后,清兵阵亡数百人,辎重马匹损失无数。
兆惠无法突围,只能在黑水南岸就地结营,修筑壕沟,霍集占将清军团团围住。
同时前来援助的清军在途中遇到大和卓波罗尼都三千余人偷袭,援军力战全军覆没,兆惠陷入孤立无援窘境,只能依靠河岸茂密的林木进行防御。
在1758年的尾声,兆惠被围困了近两个月,粮食储备已告罄。面对绝境,士兵们不得不采取极端措施,焚烧马鞍、皮革充饥,甚至不得已夺取平民的食物。这一时期,南疆的战事陷入了僵持阶段。
【清军呼尔满大捷,大小和卓西逃,天山南麓并入大清版图】
早在十一月初,乾隆就接到兆惠被围的奏报,他任命富德为定边右副将军,统率包括索伦、吉林兵在内的清军精锐径赴叶尔羌解兆惠之围,同时准备两万余匹骆驼、马屁以供后勤。
十二月中旬,富德抵达阿克苏,为尽早解救兆惠,富德亲点内地、索伦士兵与原驻兵丁共三千五百人先行开拔。
1759年二月,富德在叶尔羌东北的呼尔满与前来截击的和卓军五千余人遭遇,两军进行惨烈的厮杀,虽然清军数量稍显劣势,但索伦兵战斗力十分凶猛,激战至夜间,击溃回部大军。
不过回军并不死心,派小股侦查力量暗中监视清军,由于清军少马,后勤补给匮乏,再加上戈壁无水,士兵只得吞咽冰块维持体力,状态十分艰苦。
和卓在得知清军状况后,判断清军已近末路,于是集结部队占据高地的优势位置,准备在清军疲惫不堪之时,以逸待劳。他深谙兵法之道,懂得在关键时刻抓住机会的重要性,因此,他小心翼翼地等待着时机的到来。
然而,第二天夜里,清军援军赶到,从两翼突击和卓军营,富德乘势掩杀,和卓溃退,此役,富德等斩杀和卓兵千余人,史称呼尔满大捷。
在遭受清军重创之后,和卓的军队不得不持续后退以应对清军的猛烈进攻。为了保护和卓的安全,原本围困兆惠的兵力被紧急调回。然而,兆惠并未放弃反击的机会,他迅速整顿军队,将其分为两路进行出击。面对兆惠的攻势,回军措手不及,最终遭遇了惨重的失败。
经过几日的奋战,富德与兆惠成功会合,黑水之围得以解除,这一事件被后世称为:XXX(此处可留空或命名此次战役的名称)。
军中大将平安无事,士卒们亦保全无缺,皆欢欣鼓舞,忍不住泪流满面。
清军援军的到来使得战场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呼尔满之战后,由于清军强有力的进攻以及维吾尔群众的背离,大小和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他们的处境因这些因素的叠加而变得更加严峻,彻底陷入了绝境。
霍集占同时采取行动,一方面派人联系葱岭以西的巴达克山(即阿富汗),另一方面向叶尔羌、喀什噶尔的居民强行征收财物,意图西逃,引发城中巨大混乱。
六月伊始,大小和卓带领巨额白银和众多家眷奴仆一同逃离。仅仅十日后,兆惠将军率部进驻喀什噶尔城,而富德也成功进入了叶尔羌地区。
乾隆帝随后命令兆惠驻守喀什噶尔,全权处理喀、叶两城的各项事务。同时,富德等人将带领军队继续追击大小和卓。乾隆帝将喀什噶尔作为战略要地,由兆惠负责维稳,确保喀、叶两城秩序井然。富德等人则肩负追击敌军的任务,继续追击大小和卓至彻底铲除其势力。这一系列举措体现了乾隆帝治理边疆的智慧和决心。
在七月初,富德将军率领四千精锐士兵进军越过葱岭,向戈壁深处推进百余公里。他们先后于阿尔楚尔和伊西洱库尔淖尔(位于现今塔吉克斯坦境内)等地与和卓兄弟领导的回军展开激战,最终取得重大胜利,击毙回军一千余人。
尽管大小和卓成功进入了巴达克山的领地,但由于巴达克山的领袖素勒坦沙对清朝的强势实力心生畏惧,因此他立即下令逮捕并囚禁了这两位和卓兄弟。
素勒坦沙基于与和卓兄弟同为穆斯林的背景,尝试请求富德宽恕。然而,他的请求并未得到回应,无奈之下只能将两兄弟杀害,并把他们的首级呈给清军。
经过一系列的战斗,大小和卓的叛乱终于被彻底平定。这一战役标志着清朝统一中国战争的最终胜利,也成为历史长河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页。
乾隆在位三年之后,设立了伊犁将军以统一管理和统辖新疆各地区。这时,天山南麓正式被并入中国的版图。清代的疆域向西扩展,一直延伸到了帕米尔以西的喷赤河流域,国家的版图在这一时期达到了空前辽阔的境地。这一重大举措不仅体现了国家对新疆地区的重视,也彰显了清朝的强盛和繁荣。
自康熙年间准噶尔部向东侵略起,持续了七十多年的西北边境之患得以平息,新疆自此安稳,无战事纷扰。然而,时隔百余年后,沙俄与英国殖民者逐渐深入费尔干纳盆地和克什米尔地区,逼近中国西部边境,使得新疆再次面临挑战。